马应彪:香港商父

作者:赵守兵/北京  时间:2017-08-28

    马应彪先生创办了中国早期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先施公司,推动了中国百货业的重大变革,被尊称为“香港商父”。先施公司之名,乃马应彪所取,一是“先施”两字取自《中庸》,“经营之道,必先以诚施于人,而取信于人”,即经营之道,宜先施于人,而得朋友之助力;二是“先施”二字,近于英文sincere的发音,取其诚信之意,故得名。

 
    四十而立  先施开幕
 
    1860年,马应彪出生于广州香山县南区沙涌村(今属中山市)人,出身寒微,只读过三年私塾。当他还在幼年时,父亲就被人贩子“卖猪仔”骗到澳洲,从此杳无音信,马应彪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。
    1881年,21岁的马应彪经多方辗转,前往澳洲悉尼谋生,淘金贩菜,历经艰辛。三年后创办永生公司,贩卖水果,终于有所小成。1892年,他受孙中山的影响,抱着“实业救国”之心回到祖国。
    1894年,马应彪在香港开设信庄及永昌金山庄,主营侨汇兼经销进出口生意。积累了多年经商的经验后,1899年,马应彪带着筹集的25万元资金,在香港皇后大道中172号筹建先施百货公司,1900年,公司正式开业。
    公司创办之始,主要有12位股东,对于马应彪标新立异,力倡搜罗百货,实行不二价等经营方式,股东们毁誉不一,几次提出结业。对于此,马应彪不失信心,坚持己见,以诚信待客,公司日益兴旺,在1909年组成先施股份有限公司。
    马应彪把西方先进的商业文化成功地引进国内,推动了近现代中国的商业革命。1910年,先施在广州设立分行,成为当时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。开张之日,引发最大的轰动是马应彪的夫人霍庆棠亲自披挂上阵,做起了公司化妆品部的售货员,还带动两个小姑娘和她一起来售货。霍庆棠不仅仪态端庄,而且善于辞令,深受顾客欢迎,一时间“三个女人同台站”的佳话传遍坊间。霍庆棠冲破旧意识的大胆举动,让她成了中国第一个站柜台的女售货员,这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,为中国妇女走向社会起了先驱作用。
    中国商号的传统交易方式是“讨价还价”,而马应彪率先使用“明码实价”的形式,是近代中国商业销售技术中的一大创举。这种价格诚信的交易方式最接近商业经济的本质。
    1917年,上海先施公司开业,屋顶游乐场、东亚旅馆和豪华餐厅也纷纷开张,附带的杂耍、魔术、宁波滩簧、绍兴戏、京戏等表演,吸引到了大量的客户。公司开业第二年,公司的营业额已相当于投资资本的两倍,先施开创了中国百货业的新时代。 
马应彪在商业上大胆开拓、勇于创新的言行,激励了不少的爱国人士,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胞和乡亲。
    先施公司还曾经先后建立生产化妆品、机械、家私、油漆、玩具等10多间工厂,兼办酒店、旅馆、银行,公司机构遍及港、粤、沪,业务辐射全国以及欧洲、南洋等。在成立25周年时,公司出版了一本大16开的纪念特刊——《先施公司25周年纪念册》,仅题词、颂赞摄影就占了纪念册约三分之一篇幅。题词、颂赞者,除了同行、商会、各新闻媒体、教育、交通、银行等机构外,更多的是各界政要、名人、文人雅士,如黎元洪、张作霖、康有为等人,足可见昔日先施公司誉满海内外。
    如今,先施集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、享誉最隆的百货公司之一,集团多元化的发展物业投资、物业发展、证券买卖、广告代理及旅行社特许经营等业务。早在1972年,先施集团已于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,主要股东是先施人寿有限公司及先施保险置业有限公司。
 
    先施保险  百年犹在
 
     先施公司在经营百货之外尤有余力,于是在实业投资方面开辟了多项业务,保险置业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     1915年7月15日,先施公司董事会同意马应彪的提议,决定由香港、上海、广州三地的分公司各拨款40万港币,共120万港币作为资本金,创办先施保险置业公司,总部设在香港并注册,蔡兴任总司理。同时在上海、广州设分局,继而在石岐、福州、天津、汉口、梧州、江门以及新加坡、越南、泰国等地设分局,经营水险、火险、置业、按揭等业务。
    公司开业伊始,适逢一战正酣,外商保险公司对中国市场无暇兼顾。因此先施见机而行,抢占保险市场,取洋商保险公司而代之,业务进展甚为迅速。分公司代理处遍及中国大江南北,以及东南亚各地。随着公司业务的稳步增进,盈利也每年递增。

    但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多次遭遇挫折,例如,在1931-1932年,泰国和越南两大分行发生大火,造成了大量损失,两地业务也不得不终止。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,中国开始沦陷,各地分行不得不相继停顿。直至1945年,战争虽然结束,但也仅有香港总公司、上海分公司和新加坡分公司恢复了业务。1948年,新加坡分公司因为业务发展乏力而自动停业。解放后,先施上海分公司接受社会主义改造,1952年1月,上海分公司部分参与组建公私合营新丰保险公司。
    历经天灾人祸,以及政治环境的变迁后,先施保险公司仅存香港总行,但俗谚有云:“留得青山在,哪怕无柴烧?”有此一线生机,先施保险公司闯出了复兴之道。
    1950年后,香港游资云集,工商繁盛,尤以地产一枝独秀,先施公司把握住了一纵即逝的良机,锐意经营,将港九方面原有的房产逐一拆除,改建为商业楼宇及住宅单位,以应市场急需,例如东区的先施保险大厦,崇楼屹立,美轮美奂。将其出租,租金收益十分可观,尤其是资产增值超乎想象,先施保险置业从此飞黄腾达。此虽时势趋移,环境使然,但先施的领导者能见机而行动,实为明智之举。
    1922年,澳洲华侨陈少霞、马永灿等提倡开展人寿保险业务,先施高层决定支持,并以先施公司为发起人,额定港币200万元的股本,向香港政府注册先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。公司成立初始,虽然仅在上海、广州、天津、石岐设立附属,但代理机构却遍布全国,南京、南昌、宁波、济南、九江、汕头、江门、澳门、福州、汉口等各商埠市镇均有代理机构。
    先施人寿公司成立之初,业务发展十分困难。当时,民众对保险的认识不足,觉得购买寿险产品涉及迷信。对此,先施的管理层另出奇谋,以“居安思危”的广告语,积极向海外华侨宣传,营业进展从此逐渐步入正轨。由于先施公司信誉卓著,再加上努力推动,所以公司收获迅速,二、三年间,营业收入就达到了港币500万元。1925年,香港发生工人大罢工,市场秩序凌乱不堪,商业日趋冷淡。原以为会影响到先施的业务发展,未曾料到事件平息后,营业收入竟达到了港币800万港币。

    香港开埠后,保险事业一直被外商所垄断,华资开办的保险公司寥寥可数,并且资本实力及信用无法和外商抗衡。但是,先施人寿依托先施百货为背景,资本充裕且人才众多,在“工潮”之后,公司以中国人应向中国公司投资,以免利权外溢为宣传策略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。
     1929年,先施人寿继续保持上佳的表现,成绩斐然,营业收入达到了港币2000万元。由此,他们励精图治,对公司人事及工作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,追上了时代步伐,成为现代化的保险机构。 
    
    1931年,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,日本侵略东北,战乱所及,使先施华北、华中各分行业务遭到挫折,几陷停顿。
    1937年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,战火烽烟蔓延全国,香港虽偏安一隅,未受直接冲击,但也百业凋零,寿险业务受害尤深,因此,分施的营业范围日渐缩小,并且无法开展。先施人寿面临四面楚歌之境,损失严重。
    1941年,香港失陷,先施人寿全部业务陷于停顿。经过三年八个月的暗淡岁月,1945年,香港收复,阴霾尽去。由于先施人寿所存资产多属房屋地产,故而元气未伤,基础稳固。在此优良条件及以往辉煌历史积累的经验下,公司保险业务很快就恢复到了以往的发展状况;再加以扩大组织,推进销售,当年营业收入破历年纪录,达到先施人寿的全盛时期,从此否极泰来,前途光明。
     时至今日,先施人寿已发展成为庞大机构。由此可见,创业固属艰难,但谨守不懈,发扬光大,更非易事。
 
    忠诚爱国 致力公益
 
    马应彪在经商的同时,还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,历任广东都督府庶务长、财政厅总参谋、广州红十字会主席等职位。在任职期间兴办了广州的方便、光华、广东公医,中山惠爱、香港雅丽氏和何妙珍等医院;同时,倾情教育,关心桑梓,热心社会公益,建树良多。
    1929年,在任中山模范县训政委员兼财务组主任时,马应彪在家乡为纪念父亲马在明,开办了在明幼儿园,并捐款创办沙涌妇女学校和幼儿园、石岐世光女子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,广州的广东女子学校,培英中学,上海的郇光、南洋商业高中等校,成为岭南大学的第一任校董,捐资兴建了马应彪夫人护养院(现为中山大学校医院的一部分)、马应彪招待所(现为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用房)。
    1944年,马应彪因病逝世。
(作者系保险历史和文化研究学者,保险作家)

 

  • 2017年期刊:
    往年期刊: